本文转自:保山日报
杨恩权
在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四年级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学生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一阶段数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显著增加,无论是三角形内角和推导、小数四则运算,还是多边形面积计算等内容,都对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实践发现,部分学生在面对复杂数学问题时存在思维障碍,尤其在涉及组合图形计算等综合性题目时,难以灵活运用知识;在理解抽象概念和逻辑推导过程中,许多学生也难以完整阐述思维过程。因此,加强思维能力培养不仅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更是帮助学生跨越思维发展瓶颈、提升学习信心与数学素养的重要路径。
一、当前四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制约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较为突出。其一,传统讲授式教学仍占主导地位。教师讲解占据课堂大量时间,学生主动思考空间不足,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普遍。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概念后,随堂测试中部分学生出现概念混淆。其二,班级学生个体差异显著,教学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班级内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发展需求。此外,教学评价方式单一,过度关注成绩而忽视思维过程的考核,导致学生缺乏对思维方法的深度反思;部分教师对思维训练的系统性认识不足,未能将思维培养目标有效融入日常教学设计,进一步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兴趣。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更易产生代入感,从而主动调动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有效提升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效果。数学源于生活,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在“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中,创设“校园运动会物资采购”情境后,课堂主动参与学生人数提升近一半,学生更乐于结合实际问题分析计算方法;在“位置与方向”教学时,模拟“校园寻宝”情境,单元测试中相关题目正确率提高了15%左右,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知识。
(二)引导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自主探究模式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观察分析中主动发现规律、总结方法。这一过程不仅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增强其对知识的深度理解,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提供自主探究机会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在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组织学生分组实验,约七成学生能在操作后正确推导并解释原理;在“找规律”教学中,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讨论,多数学生能够发现数列规律,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在“植树问题”教学中,经模拟操作,超半数学生能归纳出不同情境下的计算公式,实现知识迁移。
(三)组织小组合作,促进思维交流。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科学分组,让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在交流碰撞中,学生不仅能拓宽解题思路,还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实现思维的共同提升。科学分组开展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近七成小组能提出两种以上解法,部分小组还创新出“抬腿法”等趣味思路;在“图形的拼组”实践中,约八成小组完成了兼具创意与实用性的优质方案;在统计单元学习中,小组合作完成统计图的效率比单人完成提高约40%,学生在分工协作中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四)注重数学语言训练,发展逻辑思维。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是逻辑思维的外在体现。通过系统的表达训练和数学阅读,学生能够更清晰、准确地梳理思维脉络,将内在思考转化为有条理的语言输出,从而强化逻辑思维的严密性。规范数学语言表达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发展。通过一学期的课堂表达训练与数学阅读课,能够完整表述解题过程的学生比例从20%提升到40%,作业逻辑清晰率从30%提高到50%,约半数学生能够清晰讲解解题思路,逐步构建起有条理的思维框架。
(五)设计分层练习,满足不同思维发展需求。分层练习以学生个体差异为出发点,通过设置梯度化题目,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匹配的挑战目标。既能保障学困生夯实基础,又能激励优等生拓展思维,使全体学生在适合自己的练习中获得成长。根据学生学习水平设计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三层练习。实施分层练习后,学困生单元测试及格率有所提升,优等生优秀率提高约5%,中等生在数形结合类题目上的正确率提升10%左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练习中获得成就感,有效地促进思维发展。
三、教学实践案例
案例一:“鸡兔同笼”问题的深度教学实践
传统教学中,学生对假设法理解困难。改进后,以故事引入问题,学生尝试多种解题方法。小组讨论中提出“抬腿法”,班级在同类型题目测试中平均分显著提升,半数学生能迁移方法解决变式问题。
案例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探究式教学
在教学时,学生通过寻找生活实例、制作图形模型,发现图形特性。单元测试中,相关概念题正确率显著提高,在后续面积计算综合题中,学生平均得分提升明显。
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效果
经过一学期实践,学生思维能力明显提升。课堂主动参与率显著提高,学生更愿意主动思考、挑战有难度的数学问题;在逻辑推理、知识运用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与积极性显著提升。
在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语言训练和分层练习等策略,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些策略不仅帮助学生跨越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鸿沟,也为其构建起系统化的数学认知体系。未来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创新融合多元教学方法,持续关注思维训练的长效性与个性化,助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从“解题”到“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跨越,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筑牢根基。
(作者系龙陵县户孔完全小学教师)
长宏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