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河洛大地,文化遗产星罗棋布,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龙门石窟考察时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洛阳市以“考古+”为重要引擎,持续推进考古发掘、研究阐释与活化利用,将深埋地下的历史遗存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时代画卷,使沉睡千年的文化瑰宝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01 考古成果丰硕 实证中华文明发展脉络
“这里的考古发现,很可能将二里头都邑的规模认知推向新高度。”近日,在偃师区古城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洛阳市考古研究院专家程召辉指着夯土断面说。
作为“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重大课题的子项目,古城村遗址与二里头遗址隔洛河相望,直线距离约1.6千米,承载着破解二里头都邑布局的学术使命。
自2021年起,洛阳市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此开展考古发掘。其间,最重要的收获是发现了二里头文化时期的3道壕沟及1道夯土墙基遗存。
展开剩余81%“其中两道壕沟和夯土墙的方向、时代均与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的主体遗存一致,在东、北方向形成围合态势。我们推测它们极可能是二里头都邑外围的重要防御或区划设施。”程召辉说,以往对二里头都邑核心区的认知范围集中在约300万平方米的区域。古城村遗址的考古发现,显著拓展了这一认知边界,为探索其整体布局打开了新思路。
古城村遗址的突破性发现,是近年来洛阳考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一个典型代表。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与城市建设的协同推进,洛阳持续开展扎实的田野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发现。
——深化文明起源认知。二里头遗址持续发掘,“多网格式”布局、绿松石龙形器等重要发现及古城村遗址、苏羊遗址等项目的考古成果,为探索夏文化和中华文明早期形态提供了关键实物证据。
——填补历史研究空白。白草坡东汉陵园考古揭示了东汉帝陵的规制特点;伊川徐阳墓地以考古材料印证了史书记载的“戎人内迁”史实;正平坊遗址的完整揭露,清晰展示了唐代里坊的规划形态。
——揭示古代技术成就。回洛仓刻铭砖、“天子驾六”车马坑、含嘉仓遗址等,实证了古代中国在仓储管理、礼制、车舆技术、漕运体系等方面的高度发展。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如微痕分析、成分检测等,进一步深化了对古代青铜铸造、粮食储存等技术的认识。
这些系统的考古成果,如同重要的历史拼图,为构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在河洛地区的演进历程提供了坚实的实证基础,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细节,使洛阳考古“金名片”愈加闪亮。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考古工作的核心价值在于揭示历史本真。我们的责任,是通过严谨的研究和有效的传播,让这些来自地下的历史信息被公众理解和珍视。”
02 “考古+”创新表达 让考古成果可感可及
近日,在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来自甘肃的游客甘保江戴上AR眼镜,体验馆内推出的“定制化”智能导览服务。他说,从入口一路走过来,大业元年砖、隋代石狮、三彩武官俑、绿釉胡人俑等千年前的文物缓缓在眼镜中浮现并“讲述”它的来历,自己就像正在经历一趟奇妙的隋唐大运河探秘之旅。
如何将专业的考古研究成果转化为公众易于理解和体验的文化产品?洛阳市以“考古+”为理念,积极探索多层次、立体化的文化传播模式,努力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考古+科技”,增强历史体验感。科技手段的应用,有效拉近了公众与历史的距离。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通过5G-A网络和XR技术,让观众在手机端自由切换视角,借助多流传输技术实现“人在画中游”的沉浸体验;洛阳博物馆设立“数字洛博”虚拟展厅,观众可足不出户“实景”体验博物馆内常设展览。
——“考古+教育”,播撒文化传承种子。洛阳市考古研究院依托考古工地开发“觅源寻踪——小小考古家成长之旅”“珍宝焕新——文物修复师成长之旅”系列研学课程,让学生在地层里窥见历史,在文物上探源文明。
——“考古+文创”,连接传统与现代生活。洛阳注重从考古发现中提炼文化元素,开发特色文创产品。“考古盲盒”将仿制文物藏于特制土块中,配以小型洛阳铲模型,受到市场欢迎;以唐三彩、青铜器等为灵感设计的饰品、文具等,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文化消费品。数据显示,2024年,洛阳全市博物馆文创销售额突破2亿元,同比增长125%。
——“考古+城市空间”,融合保护与利用。洛阳将重要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相结合。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和感受历史的场所,使考古成果成为城市文化肌理的一部分。
通过这些生动而多样的“考古+”实践,洛阳将沉睡千年的历史遗存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可体验的当代文化形态,让厚重的考古成果真正变得可感可及,走进了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
03 凝聚社会共识 增强文化自信与保护自觉
“东周王陵、汉魏故城,是咱村的‘金字招牌’,保护好了,文旅发展才有根基。”近日,在瀍河区白马寺镇金村,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向村民发放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宣传册,普及文物保护知识。
这样的进村入户普法宣传活动,是我市“考古+”模式延伸至基层,着力提升公众文物保护法律意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通过开放共享,将冰冷的考古成果转化为全民的精神滋养,进而升华为自觉的文化认同与保护行动。
在我市的一些博物馆,公众通过VR技术“走进”古代都城,亲手体验模拟发掘,抽象的历史变得具体可感。洛阳作为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考古发现,成为讲述中华文明悠久历史与辉煌成就的生动实例,增强了公众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体验加深了理解,理解转化为保护的动力。洛阳市将公众考古活动与遗产保护宣传相结合,考古工地定期举办开放日活动,市民可近距离观察考古工作,了解文物出土的脆弱性及保护的重要性。一系列生动的课程,拓宽了学子们对于考古工作的认知,“叩”开了“小考古家”们的兴趣之门。
“考古+”也为洛阳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文化遗产资源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例如孟津区依托邙山陵墓群考古成果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促进了当地乡村发展和村民增收。
“‘考古+’是连接历史与当下、学术与公众、保护与发展的有效桥梁。”洛阳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洛阳将持续深化“考古+”实践,让考古成果惠及更多公众,使文化遗产保护内化为全民行动自觉,为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持续贡献洛阳力量。(洛报融媒记者 刘嘉仪)(来源:洛阳日报)
发布于:河南省长宏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