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几十年里,人们的穿着习俗经历了几次微妙而又深刻的变化。而在改革开放后,穿着观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仿佛一夜之间,时尚便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今天,我想聊一聊改革开放前后,关于人们穿着习惯和观念的转变。
可以说,穿着习俗的变化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印记。回顾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我们可以从服装的主流样式、材质、颜色等方面,看出那个时期人们的穿衣文化和思想变化。
改革开放前,衣着的最大特点是兼具地方特色和全国性认同。这个“全国大众喜爱的共同特色”,意味着某一时期,某种服装风格成为了大家普遍认同的流行趋势。这里的“主流”并不是指只有一种单一款式,也并非所有人都穿着相同的服装,而是某种风格在特定时期成为了最具代表性、最具共性的样式。当然,在各地的细节设计上,也充满了地方特色。
展开剩余75%回溯到解放初期的五十年代,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成为社会中最受尊重的群体。工人不仅是劳动的象征,也代表了坚韧与自豪。因此,工作服成为了那个时代人们身份的象征,尤其是年轻人,都希望能够拥有一套工作服。那个时期,正式的工作服是由国家统一发放的,家中有工人的家庭,无论如何也要设法为孩子争取一套。
从老一辈人的回忆中得知,那个年代,工人是女孩们眼中的“白马王子”,嫁给一位工人几乎是她们的梦想。因此,能够拥有一套工人制服,对于男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荣耀。那时,像我们这些普通家庭的孩子是无法拥有一套工作服的。我们穿的多是当地农村自制的老棉布衣服,冬天,常常穿着那种厚重的大棉袄,我们当地人叫它“滚衫子”,既大又厚,能御寒但不见得好看。
五十年代,除了工作服,夹克衫也逐渐流行。由于那时城市人和农村人几乎都依赖当地的裁缝定做衣服,很少能买到成衣,即便是婚礼上的新郎新娘,衣服也是从布料开始,请裁缝量体裁衣。因此,夹克衫成了那个时期最常见的衣着款式。如果稍微正式一点的,就得数中山装了。今天的年轻人恐怕很难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了。那时,只有干部或者一些特殊的工作人员才会穿这种服装,而那些最讲究的穿着者,常常会在上衣口袋里别上一支铅笔,似乎这是身份的象征。
进入六十年代,解放军成为了时代的象征,军装成了新一代的时尚符号。随着史无前例的文化运动的展开,红卫兵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风头人物。此时,满大街的绿色军装已经成了标配,军装几乎是六十年代的代表着装。拥有一套军装,是许多人的梦想,尤其是我们这些农村孩子,能穿上一套仿军装已经很满足了。有些年轻人甚至为了获得一套真正的军装,不惜铤而走险,甚至偷窃军装。
在五六十年代,尽管衣着款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但衣料的种类和质感却没有太大的不同。那个年代的衣服,几乎每个人都能一眼看出材质。因为那时候的高档面料几乎就是那么几种:华达呢、毕叽呢、灯芯绒,再后来才有了的确凉和涤卡等。除了这些,几乎没有其他什么显贵的面料。
然而,“忽如一夜春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们的穿着开始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最具代表性的变化之一,就是喇叭裤的流行。那个时候,年轻人几乎人手一条各色各样的喇叭裤,成了街头的标配。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穿着统一,身上也不再能一眼看出是否是城市人、乡村人,还是富人、穷人。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城市乡村,人们开始变着花样穿衣,几乎没人再撞衫了。
时代变迁,服装不再能体现人们的身份、城乡差异和贫富差距。因为不管衣服的材质好坏,还是面料的质量高低,人们已经无法轻易辨认出这些差异。改革开放后,服装开始变得更加多样化,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选择不同风格来表达个性,而不再是简单的身份标签。
回顾这一切,后来的七十年代以及更远的未来的年轻人,已经无法真正理解改革开放前那种单一的着装观念和习惯。我们这一代人走过了太多的岁月,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今天,我们并非怀旧,也不是诉苦,而是想要记住曾经的经历。只有了解过去走过的路,才能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与自由。
发布于:天津市长宏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